10月15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屆中小學數字教育發展研討會在重慶八中舉行?;顒佑芍貞c市教育委員會、四川省教育廳指導,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與大數據中心、重慶市第八中學校承辦。
會議現場。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研討會由開幕式、專家報告、主旨報告、區域報告、經驗分享、參觀展廳、學術總結等環節組成。此次會議匯聚了四川省、重慶市各市(區、縣)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川渝貴等省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小學校長和一線教師代表,共商數字變革、共話教育發展。
開幕式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副司長舒華介紹道,截至目前,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瀏覽量超過346億次,訪客量超過23.5億人次。其中,中小學平臺的瀏覽量達到330億次,訪客量達19.3億人次,分別占總量的95%和82%。川渝兩地作為國家平臺整省試點,分別建成了智慧教育平臺并接入國家平臺,訪問中小學平臺的瀏覽量達20.8億人次,訪客量達3541.2萬人次,為本地師生乃至全國提供服務。
“成渝地區教育是西部教育的排頭兵,也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笔嫒A表示,要牢固樹立“川渝一盤棋”的思想,搶抓數字教育發展新機遇,全面加強戰略協作、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數字賦能教育,教育塑造未來。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區長廖紅軍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渝北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數字化作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變量,深化落實數字教育迭代升級行動。近五年累計投入超2億元,完善中小學數字化設施設備,創新打造臨空教育平臺資源庫,公辦學校班班通、校園網、智慧監控等普及率達100%,智慧教育應用場景實現全覆蓋,教育數字化轉型形成規模效益,影響力、輻射力日趨彰顯。
四川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胡衛鋒提到,四川創新構建“云教空中課堂”,將省內各學段優質學校與民族地區、偏遠薄弱地區的學校鏈接成為全學段、多模式、高質量、廣受益的城鄉教育聯盟,形成44個城鄉教育聯盟,惠及1600余所薄弱學校,3萬余名教師跟隨省內優質教師同步研修學習,43萬余名學生享受到了省內優質教育資源。他希望,將此次研討活動作為川渝兩地教育數字化協同發展的新起點,牢牢把握數字教育發展戰略機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教育協同發展,深化兩地協作,唱好“雙城記”。
“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數字教育,將教育數字化納入數字重慶建設‘1361’整體布局,作為推動重慶教育現代化的六大行動之一?!敝貞c市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李勁渝表示,全市教育系統積極發展數字教育,推動教育數字化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開通率達100%,網絡帶寬全部達到100兆以上,全市高校建成智慧教室1700余間,中小學累計建成多媒體教室9.78萬間,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占比達100%,數字教育基礎條件持續改善。
在專家報告環節,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小學德育與家庭教育處副處長蔣宇以《數字技術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題,回顧了教育技術的戰略發展歷程,探討了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機制,總結了技術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他表示,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是智慧化轉型的“先手棋”,也是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中國教育“名片”,希望各位能夠進一步思考技術賦能教育的過程和關系,在資源分配、利用效率的提升方面做出更多有力探索。
在川渝兩地報告交流會上,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副主任鐘葦笛以《教育新時代 數字新未來——探索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慶路徑》為題作了報告。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與大數據中心主任劉漢濤以《抓實四項工作、聚焦五大重點——加快推進四川教育“數字賦能”》為題,分享了四川在教育數字化建設、數字化轉型的新舉措和新成果。成都市七中育才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吳明平以《擁抱數智新時代 賦能教育高質量》為題,分享了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之路。
研討會上,重慶八中校長周迎春以《數“智”育人,融“慧”致遠》為主題,分享新時期重慶八中“智慧教育”的發展樣態?!爸貞c八中智慧教育,是滿足個性化與多元泛在學習的教育;是追求教學評精準融合的教育;是追求開放互鑒互融的教育!”周迎春呼吁在座專家學者、教育同仁,一起攜手以奔跑者的姿態,主動變革、積極作為,在助力教育優質均衡、推動教育數字智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道路上扎實行動、不斷探索,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重慶市教委科技處副處長羅永星在閉幕式中總結道:“各位專家嘉賓分享的話題覆蓋了教育學、哲學、心理學以及治安科學等范疇,內容容量大、內涵深,對于進一步論證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保?span style="text-wrap: wrap;">華龍網記者 郭曉彤 譚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szlk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